2024年11月30日,2023级研究生张倩格、任春妮、邓青、吴晓庆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做“宁夏大学气候变化与数字经济专场”汇报,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仇娟东教授主持本专场。

研究生张倩格报告论文题为《气候变化风险对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影响:考虑外生变量的两阶段DEA模型》。论文基于2019~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共同前沿下二阶段并行SBM-DEA模型评价了中国30个省域的可持续农业效率。研究发现:一是气候变化风险会对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综合效率产生消极影响,全国范围和东西部的综合效率均值有所下降,效率改进空间增大。二是在气候变化风险影响下,全国地区综合效率分布左移,效率降低。三是阶段效率中农业生产阶段效率较高,可持续发展阶段效率较低。在气候变化风险影响下,两阶段效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对农业生产阶段影响更大。

研究生任春妮报告论文题为《数字金融与城市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路径》。论文基于NDDF-ML指数测算了2011—2019年中国256个地级市的碳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城市绿色发展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居民消费质量来促进城市绿色发展,金融监管强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增强数字金融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一是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数字金融平均发展水平梯度递减,并表现出发展潜力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二是现阶段数字金融的发展拉大了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差距。

研究生邓青报告论文题为《数字技术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论文基于2012-2022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数字技术发展水平提高能显著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且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二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三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会加强数字技术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四是数字技术通过实现水粮有效转化成为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研究生吴晓庆报告论文题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基于黄河流域的实证》。论文基于“发展与共享”理念评估黄河流域地级市的共同富裕水平,随后利用2011—2022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黄河流域整体和上中下游流域的共同富裕水平;具体到子维度,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水平均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现场的老师与参会学生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点评和提问,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老师们重点关注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建议学生加强理论框架的严谨性,提升数据的可读性。学生们也积极参与讨论,针对老师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最后,会议主持人仇娟东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并对北京大学提供的场地和支持表示感谢。主持人还鼓励学生们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不局限于现有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勇于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并积极参与其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