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贺兰山下聚农经贤才 塞上江南汇振兴智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研讨会在宁夏银川隆重开幕

发布日期:2025-09-22 点击数:

金秋九月,塞上江南稻菽飘香,贺兰山下智汇农业。2025年9月6日至7日,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宁夏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经所”)联合主办,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承办的“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研讨会”在银川悦海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600余名农业技术经济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参加会议,围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议题,共商农业强国建设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学术智慧与实践动能。

9月6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银川悦海宾馆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主持开幕式,宁夏大学党委书记王宏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毛世平及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王宏伟书记代表主办单位宁夏大学致欢迎辞。他指出,宁夏大学作为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67年来始终立足宁夏、胸怀“国之大者”,秉承“尚德、勤学、求是、创新”校训,弘扬“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学校正抢抓“双一流”建设与“部区合建”机遇,全力推进“高水平西部一流大学”建设。他强调,本次研讨会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紧扣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既是探索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重要学术平台,也为宁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学校将全力做好会务服务保障,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走深走实。

随后,胡向东研究员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致辞。他表示,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国家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农经所始终围绕粮食安全、农业技术经济、农村发展等核心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十几年来,农业技术经济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下一步,农经所将秉持“开放、包容、和谐、共享”的办所理念,用10年的时间实现国际一流学科和国际一流研究所的建设目标。

开幕式后,全体参会人员在宁夏悦海宾馆会议中心合影留念,大会随即进入主旨报告环节。该环节分为9月6日上午与9月7日上午两场,邀请国内农业技术经济领域顶尖专家围绕核心议题深度分享,报告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性,引发全场热烈反响。

9月6日上午,首场主旨报告会由学会副会长、四川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庄天慧教授主持。农经所所长胡向东研究员率先以“中国农业产业韧性及竞争力”为题作主旨报告,深入剖析我国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国际竞争优势培育路径。从中国农业产业韧性(进口增加、气候变化、低碳转型),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路径),启示与建议三版块系统剖析了我国农业在自然灾害、国际市场波动等风险下的抗冲击能力,提出“构建韧性提升体系”的建议,为培育农业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路径参考。

随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教授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理论构建、实践探索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主题作主旨报告,以农业创新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石,结合我国粮棉油等大宗作物产业案例,从理论建构、实践探索、发展趋势三方面指出技术体系需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

西安财经大学校长赵敏娟教授以“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食物营养的视角”作主旨报告,从全球燕麦生产、消费与贸易展开,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到消费市场转型,讲到燕麦荞麦产业振兴机遇,最终推动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辽宁大学副校长仇焕广教授围绕“产业体系如何发挥多学科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作主题报告,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构成、多学科融合助力产业体系发展、农业经济研究体会三个模块展开分享,强调要参与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剖析经济现象背后的成因与机制。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围绕“资源约束下农业现代化的多元目标协调与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化创新”等主题进行分享,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多元目标及其协调困境、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化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推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化创新的若干建议三方面开展报告,提出在耕地保护、生态安全与粮食增产目标下,农业技术创新需兼顾“效率”与“可持续”双重属性。

9月6日上午首场主旨报告结束,“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同步召开,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毛世平研究员主持。会议审议了学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及换届事宜,并对《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党建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则、管理办法进行审议,旨在进一步完善学会组织架构,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青年人才培养搭建更坚实的平台,推动学会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9月7日上午,大会报告继续深入,由学会副会长、青岛农业大学原校长刘新民教授主持。王金霞教授率先以“数字农业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题,结合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数字农业对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作用机制,提出通过数字赋能破解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难题的具体策略,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注入数字维度的创新思路。

张龙耀教授围绕“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变革”展开报告,剖析金融科技在农村信贷、保险、支付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探讨其对缓解涉农主体融资约束、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供金融保障层面的解决方案。

杨国涛教授以“气候变化风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主题,依托实证研究数据,运用EBM-DEA、动态并行两阶段DEA等量化分析模型,系统剖析气候变化风险(如气温异常升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对农业系统效率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农业系统资源配置、提升绿色生产效率的技术路径,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量化支撑。

孙炜琳研究员则以“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结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梳理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在政策制定、技术推广中的支撑作用,强调技术经济评价对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规避发展风险的重要性。

据悉,本次会议时间为6日至7日,为期两天,除开闭幕式与大会报告外,还设置了六大平行分会场与专项会议,实现学术研讨与组织建设的全覆盖。分会场一聚焦“现代经营体系与粮食安全”,探讨特色农业“链主”企业联农带农机制、海外农业直接投资风险图谱构建等议题;分会场二围绕“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建设”,解析供应链金融对涉农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数字技术采纳行为等热点;分会场三关注“农业技术创新与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粮食减损标签偏好、生猪养殖户数字技术采纳激励等内容;分会场四以“产业政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草场使用政策协同效应等实效;分会场五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推进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组建,明确其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与定位;分会场六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青年学者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9月7日上午,大会胜利闭幕,闭幕式上,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毛世平研究员宣布重点推荐论文名单,随后由学会会长陈萌山研究员为入选作者颁发证书。

陈萌山会长以“农业技术经济学视角下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的思考”为题对会议成果进行总结。对与会专家的积极参与、承办单位的细致服务表示感谢,并强调,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学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更形成了一批关于“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学术共识与实践建议,为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9月7日下午,大会组织开展贺兰山东麓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活动,50余位专家学者代表积极参与,分别赶赴志辉源石酒庄、殷红子熟枸杞庄园实地考察。在志辉源石酒庄,专家学者们详细了解酒庄在葡萄品种选育、绿色栽培技术应用及葡萄酒酿造工艺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探讨特色林果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与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殷红子熟枸杞庄园,专家们与庄园负责人围绕“枸杞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品牌化运营”等内容交流探讨,并现场采摘、品尝鲜枸杞及枸杞深加工产品;同时结合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宁夏特色农产品产业技术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理论研究与地方产业实践对接搭建桥梁。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更将为宁夏乃至全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新的智力动能。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研讨会至此圆满落幕!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