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专题四:公共经济学(一)
第十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公共经济学讨论专场(分会场专题四)于2017年10月14日下午在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文荟楼二楼214教室进行。来自扬州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三位经济学学者分别就市场竞争、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行为,创新驱动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情报交换协定与遏制跨国公司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为等研究领域作了精彩报告。本场讨论会由上海财经大学的张瑶老师主持,评论人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的张瑶老师、扬州大学的康志勇老师以及东北财经大学的付伯颖老师。
第一位报告人是扬州大学的康志勇老师,其报告的文章是《“鱼与熊掌能兼得”吗?--市场竞争、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行为》。文章在ABBGH(2005)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补贴和异质性企业变量,讨论政府补贴在不同市场竞争程度情况下对异质性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借助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理论假说进行了验证。
文章结果表明:首先,从总体上看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和市场竞争程度有着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市场竞争程度越高政府补贴的促进作用就越弱;其次,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和产业结构的类型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越是趋近于neck-and-neck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最后,不同竞争程度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会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评论人张瑶老师就文中企业研发意愿与研发能力的界定问题及政府补贴如何有效地分配问题与康志勇老师进行了探讨,康老师表示文章对基本方程和拓展方程的回归分析,已经充分考虑到上述问题可能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并且政府补贴和市场竞争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两者之间并非简单叠加或非此即彼的关系,产业结构的类型以及企业自身异质性的特征等均会影响政府补贴促进作用的发挥。
第二位报告人是东北财经大学的付伯颖老师,其报告的文章是与东北财经大学的王志艳合著的《创新驱动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分析》。文章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并且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领域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具有一定的激励效应,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有显著激励作用与流转税相比,所得税优惠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进而提出三种假设即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增加企业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来自所得税。其他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会产生影响。通过文章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现行的流转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能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其创新能力。流转税税负和所得税税负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且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更为显著。企业研发人员的占比、上年净资产收益率、股权结构、净资产收益率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所以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的提高均有显著的影响。
来自扬州大学的评论人康志勇老师对付伯颖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文章思路不错,可以再从技术角度进一步地深入分析。鉴于税收优惠政策施行的时间已久,就文中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来源的时间对文章研究结果的影响问题,以及在回归过程中使用方程的个数问题与付伯颖老师进行了交流。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的张瑶老师报告了文章《税收情报交换协定能遏制跨国公司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为吗?》。文章以双重征税与跨国避税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查阅国外与国内相关文献发现:国际避税者会对其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再分配至第三国以规避管制或双边税收稽查以及当一国与避税地签订税收情报交换协定(以下称TIEA)后,该国转移到避税地的有价证券资产平均而言将会下降30%左右,从而说明了TIEA对打击跨国避税起到了积极效果。借此提出文章的研究视角:签订TIEA对微观企业主体的影响,通过估计签订TIEA后对“去避税地投资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的影响,考察TIEA在遏制跨国避税方面的有效性。文章通过分析避税地与我国签订TIEA的情况,利用基本回归模型验证企业是否在避税地开展BEPS行为,以及验证情报交换协定能否有效遏制企业的BEPS行为。通过实证结果得出结论:签订TIEA在遏制跨国避税问题上是有异质性的:
与港澳签订的协定使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平均而言显著高于投资前的水平;与最优避税地签订的协定使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回升到投资前的水平;而与次优避税地(不含港澳)签订的协定使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反而显著低于投资前的水平。文章最后,提出政策方面各国在进行反避税的政策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节奏,避免单方面强调重拳打击BEPS行为而对跨国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伤害,进而引发资本外流,长久性的伤及税基。
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评论人付伯颖老师就文中的诸多BEPS哪一项做的比较好,比较适合中国发展,提出签订TIEA在遏制跨国避税问题上如何量化,以及协议的有效程度如何衡量的问题与张瑶老师进行了探讨,高度评价了文章的理论成果。
(文:刘宇帆)